草原上的“駱駝刺”——新疆若羌抽蓄項目部群像 |
|
|
|
在新疆若羌縣廣袤無垠的戈壁灘上,有一種看似平凡卻又無比堅韌的植物——駱駝刺。在這片干旱少雨、沙塵肆虐的土地上,每平方米只要有三顆駱駝刺,便足以被稱為草原。它們深深扎根于沙礫之中,以頑強的生命力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頑強抗爭,成為戈壁灘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。在戈壁灘上,同樣也有這樣一群如同“駱駝刺”般的人們,新疆若羌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部的全體職工。 若羌縣,地處巴州東南部,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,沙塵暴猶如不速之客,時常毫無征兆地席卷而來,遮天蔽日,所到之處一片混沌。大半年的時間里,狂風經常裹挾著沙塵,無情地拍打著一切,給項目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然而,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,新疆若羌抽蓄項目部卻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燈塔,在荒漠中綻放著希望的光芒。 筑夢戈壁 走進新疆若羌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部,戈壁灘的蒼茫與現代化的管理氣息形成鮮明對比。辦公區域寬敞明亮,設備擺放整齊劃一,安全標識清晰醒目。生活區里,標準化宿舍窗明幾凈,職工食堂飄來陣陣飯香。項目將標準化建設與人文關懷緊密結合,在戈壁深處打造出充滿溫度的項目家園。項目部還以“高原紅”企業文化為底色,將“清廉四局”廉政品牌與“369”黨建工作法深度融合,通過宣傳展板、文化長廊等載體,將“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”的奮斗精神與“五種工作作風”轉化為可視化的行動指南。 今年,古爾邦節前夕,支部書記帶頭與堅守崗位的少數民族員工圍坐交流,傾聽節日文化,并送上西瓜、牛羊肉等節日慰問品。維吾爾族司機瓦哈普感動道:“項目部準備的節日驚喜讓我們倍感溫暖,真切感受到了關愛與尊重?!边@些暖心舉措既傳承了“高原紅”企業文化中“家”的核心理念,更凝聚了民族團結力量,激發了全員“建功新時代”的奮斗熱情。 在扎根戈壁、服務建設的同時,項目部始終將“屬地共生”理念融入血脈,用行動詮釋責任擔當。記得年初的時候,棗農的倉庫里堆滿了滯銷紅棗,“再賣不出去,只能爛在地里了”,他們嘆息牽動著項目部的心。項目領導在得知這一情況后,迅速行動,到棗農家中了解情況,三天內采購500公斤紅棗,有效緩解了棗農的燃眉之急。項目部將這批紅棗作為冬日溫暖發放給全體員工,讓大家共同分享這份愛心。黨支部書記說“這不僅是消費幫扶,更是責任傳遞?!?/p> 青春歷練 值得一提的是,項目部為大學生們提供了較好的工作環境。在當今就業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,許多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。而新疆若羌抽蓄項目部卻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,為他們搭建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。在這里,大學生們不僅能夠接觸到先進的技術和理念,還能在實踐中不斷鍛煉自己,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。項目部還為他們制定了詳細的培養計劃,安排經驗豐富的導師進行一對一指導,讓他們在工作中迅速成長。 去年剛入職的大學生小楊,學的是水利水電工程專業,初到項目時對抽蓄電站的實際施工流程一知半解。項目部專門為他安排了有著豐富經驗的工程部主任陳工擔任導師,從圖紙解讀到現場施工工藝操作,陳工手把手帶教。2025年開挖進入關鍵階段,各作業面交叉施工頻繁,傳統的文字版日報常出現信息滯后問題。師徒二人創新設計“三維進度臺賬日報”:橫向按“開挖隊/支護隊/運輸隊”劃分責任主體,縱向標注“掌子面編號/作業內容/當日完成量”,第三維度用不同顏色標注“正常推進/滯后預警/資源缺口”。項目調度會據此協調人員物料,同時調整開挖節奏,最終如期完成開挖任務。如今的小楊已能獨當一面,成了工程部的骨干力量。 對待年輕員工,項目部始終保持著“傾聽多于說教”的態度。無論是小楊提出的“臺賬顏色預警機制”,還是其他年輕人關于施工流程優化的奇思妙想,班子成員都會組織專題討論,哪怕是看似不成熟的建議,也會耐心拆解其中的合理內核。當小楊首次獨立編制的進度計劃因忽略極端天氣影響出現偏差時,項目副經理沒有批評,而是帶著他翻查近五年若羌地區的氣象數據,教他在計劃中設置“彈性工期緩沖帶”。這種“容錯式培養”讓年輕人敢于試錯、快速成長,也讓整個團隊始終涌動著創新活力。在這片沙漠邊緣的工地上,師徒傳承的不僅是專業技能,更有一種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歸屬感的團隊溫度,正是這份溫暖,凝聚起所有人的力量,朝著“打造行業標桿”的目標穩步前行。 這可能就是為什么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,職工們的離職率反而很低的原因吧。大家都像“駱駝刺”一樣,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,為了心中的夢想而努力奮斗。 匠心攻堅 青春的歷練為項目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,讓項目在發展的道路上充滿生機與活力。然而,在前進的過程中,還有諸多復雜棘手的問題亟待解決。項目領導作為“大家庭”的核心,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從施工方案的制定到人員調配的安排,從安全措施的落實再到技術難題的攻克,每一項決策都凝聚著全體人員的智慧與心血,大家毫無保留,各抒己見只為尋找最優方案。面對復雜地質——圍巖短距離內頻繁轉換類型,工程部人員深耕現場、挑燈夜戰創新“短進尺、弱爆破、勤支護”工法,動態調整支護模式;用智能裝備精準掘進,打造“數字工地”管控進度與安全,構建立體防護體系。5月30日,項目部安全洞累計開挖完成1520.7米,進入該節點最后百米沖刺階段,6月22日,項目部傳來捷報,新疆若羌抽水蓄能電站通風兼安全洞提前8天順利開挖完成,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勝利。從風沙肆虐的荒原到地下洞室的鋼筋鐵骨,建設者們用智慧和汗水在戈壁深處筑起了一座新時代的能源豐碑。 項目部的老員工李師傅,見證了項目從無到有的全過程,也經歷了數次沙塵暴的洗禮?!皠倎淼臅r候,這里一片荒蕪,條件確實艱苦。但隨著工程建設一步步推進,心里就有一種成就感?!崩顜煾蹈锌卣f。剛參加工作一年的學生小張,當初選擇來到這里時,身邊的人都不理解。但他堅信,只要努力,在哪里都可以實現人生價值。他堅定地說道:“在項目一線工作,能夠學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,一想到能為國家的能源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,就感覺很驕傲”。 正是有了這樣一群充滿夢想的職工隊伍,新疆若羌抽蓄項目才得以有條不紊地推進。他們如同戈壁灘上的“駱駝刺”,在惡劣的環境中頑強生長,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,為建設抽水蓄能電站、改善當地條件而努力奮斗。 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,對于若羌縣來說意義重大。它不僅能夠優化當地的能源結構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還能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。而項目部的職工們,正是這場能源變革的推動者。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詮釋著責任與擔當,書寫著屬于他們的輝煌篇章。 在未來的日子里,新疆若羌抽蓄項目部的職工們將繼續扎根在這片戈壁灘上,不畏艱難,勇往直前。他們相信,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,就一定能夠讓這片荒蕪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,為若羌縣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。而他們,也將成為這片土地上最耀眼的明星,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屬于自己的光輝足跡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